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第36章 指瑕

王扬也发现不妥,正想随意打岔过去,刘昭道:“之颜是义兴人吧?我听说义兴风俗,饮宴时以指叩桌,以助谈兴,也是示意诸人静听之意。”

还有这个说法?!

王扬笑了笑不置可否,随口道:“先生果然博学,涉猎广泛。既然离家就不谈家中之事,还是说《尚书》痛快。”然后便继续谈起《尚书》来。

王扬说的前半句本是酒桌上一句随口夸赞的话,但刘昭却因为之前就知晓的“叩桌”一俗,先入为主,认为王扬一定与义兴有关。所以王扬夸赞他的话听到他的耳中,就便成了王扬默认此事。

至于王扬为什么避开这个话题也很容易理解。

正宗的琅琊王氏大多居于京都建康,这位小公子家住义兴,显然是家世没落的旁支。不然游学也应该去建康,来什么荆州?恐怕是京中盛族容他不下,又或者是不愿上门依傍,看人脸色吧。

来不及细想,听王扬又讲到关键问题,马上侧耳倾听。

王扬说说谈谈,见黑汉在门外探头,便知道时间到了,话风一转道:

“其实古书写在简册上,由于连缀之绳断烂,导致竖简次序颠倒,甚至直接缺失某块,这是很正常的事。《汉书》说‘经或脱简,传或间编’。脱简就是缺失,间编就是前后错乱。今人不晓简牍之学,以纸张抄定简牍文字,便认为是定本,殊不知可能原来抄的就是错文。”

他放下筷子,看着瞪大眼睛听讲的师徒二人,缓缓道:

“比如说《尚书》‘皋陶谟’一篇。上文言‘允迪厥德,谟明弼谐’,此为史之所述,而非皋陶之言。下文大禹说‘俞’。俞就是‘然’的意思。所然者谁?两句之间,必有阙文!先是皋陶有言,而后大禹然之,且问之。这才合理。”

刘昭和庾于陵听得一起点头,只觉这王扬是做学问的天才,竟然能从“不疑处生疑”!这种能力可不是读多少书能学来的,更多依靠的是天赋。

王扬见两人心折的样子,便知道苏轼的奇论又俘获了两个“粉丝”。他喝尽杯中酒,续道:

“《尚书》中这样的例子不少,错简错字,非止一端,可惜今之学者,多昧于谬误,失了《尚书》真义。”

说完便站起身,拱手道:“多谢款待,天色已晚,城门要关了,我该告辞了。”

这人竟然指出现行的《尚书》原文可能有误!还不止一处!

这对于学者来说是什么样的大事?!

刘昭师徒正屏气凝神,竖着耳朵准备听下文,结果没听到下文反而听说王扬要走,一下子就炸了!

两人赶忙起身拦住,说什么也要让王扬留宿,就差没出手,直接把王扬按在座位上了。

王扬故作为难道:“但我还要去成衣铺结账,这个......”

“我去啊!”庾于陵自告奋勇道。

“那倒不用。让我随从去就行。”王扬望向门外,叫道:“黑汉!”

黑汉跑来,有模有样地躬身抱拳道:“公子。”

“欠成衣铺是两千钱还是三千钱来着?”

王扬倒想直接说一万,但刚认识就借这么多钱,容易引人怀疑。再者说一万钱数目太大,现在才刚认识就借这么大一笔钱,说不定会出现什么波折。王扬想把钱数控制成对于士族来说“不算多”的一笔“小钱”,这样能让刘昭不加深思便借钱与他。

黑汉心灵福至,回答道:“三千钱。”

其实如果按照黑汉自已的意愿,黑汉倒想说三千八百钱,但他不敢擅自做主,生怕惹王扬不快,就“老老实实”地选了大头。

王扬借着酒劲,硬着头皮,开始了尴尬的表演:“哎呀,那现在出城取钱再折返来得及吗?”

庾于陵很老实地问:“你们住在哪?”

刘昭直接向庾于陵道:“去找何管家,让他在我私帐上支三千钱,给这位小兄弟。”

王扬真诚说道:“多谢先生,这钱以后一定还您!”

刘昭拉住王扬道:“不谈这些!走!你我继续论学!”

王扬问道:“这儿有甜食吗?”

“有啊,之颜想吃甜的?喜欢糖蟹、甘蔗还是蜜饼?”

王扬想了想,厚着脸皮道:“都要吧,再把我刚才吃的菜做上几样,让我随从带回去,送给我一个朋友,不麻烦吧?”

“不麻烦不麻烦。”刘昭对此毫不在意,“子介,先支钱,再通知后厨,今日我和之颜要做长夜之饮!”

黑汉知道王公子要甜食是因为走之前答应了阿五,想到他连这种小事都还记得,不由大为感动。

他今晚吃的餐食虽然不能和王扬相比,但郡学看王扬的面子,给他上的伙食也着实不错。他不敢坏王扬的事,所以忍住了“打包”的冲动感,只是偷偷藏了张芝麻饼,准备回家带给女儿吃。现在看来,女儿今晚要有口福喽......

......

云淡星稀,晓风袭月。

在小阿五含泪撕着大鸡腿的时候,王扬在讲《尚书》......

在小阿五香得咬着舌头的时候,王扬在讲《尚书》......

在小阿五站在小板凳上,将剩下的裹鮓一块块垒在陶罐中的时候,王扬还在讲《尚书》......

......

夜静酒阑,刘昭听得热血沸腾,拍案道:“如此重开蹊径、嘉惠学林之洞见,不写下来实在可惜啊!来人!笔墨伺候!之颜,你说,我写,书名就叫,叫......”

王扬道:“叫《尚书指瑕》如何?”

《尚书》中有谬误,譬若白玉微瑕,指瑕者,指出瑕疵也。

“此名不妥!”刘昭马上纠正道,“《尚书》是没有,也不能有瑕疵的。有瑕疵的是后世流传的《尚书》版本,所以不能叫《尚书指瑕》,而应该叫《尚书今古文指瑕》。”

“好,那就叫这个吧。”

王扬此时还不知道,刘昭对书名的改动未来会成为他躲过暗箭的重要助力。日后一政敌对他发难,目光首先就落到《尚书今古文指瑕》这本书上,若非改了书名,那恐怕就避不开“非毁典谟”的指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