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飞之名,如今在大唐已是如雷贯耳,百姓敬之如神明,朝堂倚之为柱石。但他心中清楚,盛世繁华之下,暗潮从未止息,稍有不慎,多年心血便可能付诸东流。
随着大唐商业日益昌盛,对外贸易愈发频繁,沿海港口城市成为了财富汇聚之地,却也引来了新的麻烦。有消息传入京城,称东洋倭国的一些浪人勾结海盗,在沿海一带烧杀劫掠,商船屡遭袭击,渔民不敢出海,沿海百姓的生计受到严重威胁,地方官府几次围剿皆无功而返。
韩飞听闻此事,心急如焚,即刻进宫面圣。朝堂之上,他向皇上详述倭患之害:“陛下,倭国浪人肆虐沿海,不仅危及百姓生命财产,更阻碍我大唐对外贸易,长此以往,国威受损,财源断绝。臣恳请领兵出海,清剿倭寇,保我大唐海疆安宁。”皇上李明渊深知此事紧迫,当即准奏,封韩飞为“靖海大都督”,拨精兵两万,战船五百艘,命其速赴沿海抗倭。
韩飞领命后,马不停蹄地奔赴沿海重镇。他深知倭寇熟悉海域,机动性强,若按常规战术难以取胜。于是,他一方面招募熟悉水性、精通海战的渔民编入水师,加强军队水上作战能力;另一方面,亲自勘察沿海地形,在关键港湾、岛屿设伏,同时改良战船,配备威力更强的火炮与火箭。
一切准备就绪,韩飞率舰队出海寻敌。在一次遭遇战中,倭寇凭借小船灵活穿梭,妄图靠近唐军大船近战肉搏。韩飞却早有准备,他指挥舰队变换阵型,以大船为依托,用火炮远距离轰击倭寇船队,火箭齐发,瞬间点燃倭寇船只。倭寇阵脚大乱,纷纷跳海逃生,唐军趁势出击,斩杀倭寇无数,首战告捷。
此后,韩飞乘胜追击,与倭寇连番激战。他巧用计谋,或诱敌深入,或分兵包抄,打得倭寇节节败退。在一场决定性的海战中,韩飞集结全部兵力,将倭寇主力舰队围困在一处浅湾,利用涨潮时机,全军出击。唐军战船如蛟龙出海,火炮轰鸣,硝烟弥漫,倭寇战船纷纷被击沉,死伤惨重。经此一役,倭寇元气大伤,沿海倭患基本平息,百姓得以重操旧业,海上贸易再次繁荣起来。
韩飞凯旋而归,京城百姓夹道欢迎,赞颂之声不绝于耳。皇上再次对他大加赏赐,不仅金银珠宝无数,还赐下一座豪华府邸。但韩飞并未贪图享受,他深知教育普及对于大唐长久兴盛的重要性,尤其是海战之后,深感水师人才匮乏,便决定将皇上赏赐的府邸改建成“大唐水师学堂”,专门培养精通海战、航海技术的专业人才。
学堂设立之初,困难重重。既缺精通海战的教官,又少实用的教材与航海器具。韩飞四处奔走,他亲自拜访昔日海战中的老将,请他们出山任教;组织学者编纂详细的海战兵法、航海图志;又命工匠打造各类船模、罗盘等教具。在他的努力下,“大唐水师学堂”逐渐走上正轨,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水师学员毕业,奔赴沿海各地,充实大唐海防力量。
然而,就在韩飞为水师学堂忙碌之时,京城中却悄然兴起一股反对他的暗流。原来,一些因改革而利益受损的旧贵族、保守派官员,暗中勾结,在市井中散布谣言,污蔑韩飞拥兵自重,意图谋反。谣言愈演愈烈,甚至传入宫中,引起部分皇室成员的猜忌。
李清涵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赶忙找到韩飞:“夫君,这些谣言来势汹汹,若不及时制止,恐危及你的性命与全家安危,我们必须想个法子。”韩飞镇定自若,他安慰李清涵道:“公主莫急,清者自清。我这便进宫面圣,向皇上如实禀报一切,相信皇上自有明断。”
进宫途中,韩飞思索着应对之策。他深知,要彻底打消皇上与众人的疑虑,仅凭口头辩解远远不够,必须拿出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忠心。见到皇上后,韩飞先是详细汇报了水师学堂的建设进展与未来规划,强调这一切都是为了大唐海防与长久发展。接着,他主动提出削减自己在京城的私人护卫,将部分兵权交予皇上信任的将领,并表示愿意接受朝廷的随时监督。
皇上李明渊听了韩飞的陈述,又见他如此坦诚,心中疑虑渐消:“朕信得过你,这些谣言朕自会彻查,你只管放手去做,大唐的海疆还需你多多守护。”得到皇上支持,韩飞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这场危机暂时算是化解了。
但韩飞并未因此掉以轻心,他意识到,要想彻底根绝此类谣言,必须进一步赢得民心。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京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当时,京城的排水系统老旧,每逢雨季,内涝严重,百姓苦不堪言。韩飞上书皇上,提议全面修缮京城排水系统,并自掏腰包,资助工程建设。
在韩飞的亲自监督下,工程迅速展开。他引入先进的排水技术,重新规划沟渠布局,招募大量工匠与百姓参与其中。经过数月奋战,京城的排水系统焕然一新。雨季来临时,内涝问题得到极大缓解,百姓出行不再受阻,纷纷对韩飞感恩戴德。此举不仅让韩飞在民间的威望再度提升,也让那些谣言不攻自破。
随着时间推移,大唐在韩飞与诸多能人的共同努力下,越发繁荣昌盛。农业丰收,商业兴旺,科技进步,文化昌盛,海疆安宁。然而,韩飞心中仍有一桩大事未了——他想彻底改变大唐的选官制度。
彼时,大唐选官仍以门第、出身为主,许多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报国无门。韩飞深知,如此下去,人才难以尽用,国家发展迟早受限。于是,他联合朝堂上一些有识之士,向皇上进谏,提议推行科举改革,废除门第限制,以才学、品德为选官标准,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
此提议一出,朝堂震动。旧贵族、门阀势力纷纷反对,他们联名上书,向皇上施压,声称此举会动摇大唐根基。双方僵持不下,争论激烈。韩飞毫不退缩,他在朝堂上舌战群儒,列举历代因选贤任能而兴盛、因门阀专权而衰败的例子,力陈科举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皇上李明渊陷入沉思,他深知改革利弊参半,但看着韩飞坚定的眼神,又想到大唐的未来,终于下定决心:“准奏!朕决定推行科举改革,一切依韩飞所言,以才学取士。”
得到皇上首肯,韩飞立刻着手筹备科举改革事宜。他组织学者制定考试科目、内容与规则,力求公平公正;在各地张贴布告,宣传科举改革新政,鼓励寒门子弟踊跃报名;同时,为防止作弊,他还设计了一套严格的监考、阅卷制度。
首届科举考试在万众瞩目下举行,考场秩序井然,考生们奋笔疾书,各展才华。考试结束后,韩飞亲自参与阅卷,选拔出一批真正有学识、有能力的寒门子弟进入官场。这些新科进士感恩戴德,入朝后成为韩飞的坚定支持者,他们秉持公正廉洁之风,为大唐官场注入一股清流,推动大唐各项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