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惯例,权明赫在册封帝后,可享受三日的休沐时光,无需上早朝。
所以,今早权明赫与沈毓凝一同在未央宫的寝殿内用了早膳。
用过早膳后,两人并未分开,而是又一同度过了上午的时光。
直到午膳过后,权明赫才起身,去未央宫前殿处理事务。
他过来时,好几位朝中大臣早已等候在此。
见到陛下,恭敬行礼。
权明赫看见太史令在这里,眸光一沉,预感不好。
果然,太史令李大人率先站了出来。
他神色凝重,语气中带着几分忧虑:“陛下,臣听闻昨日皇宫中竟有一宫殿意外走水!”
太史令身负天文历法之责,对于测算国运、天象变化更是其职责所在。
权明赫并未搭话。
但作为帝王,家事就是国事,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更别说昨晚整个灵犀宫火光漫天,想瞒也瞒不住。
李大人稍稍停顿了一下,似是在酝酿情绪。
而后继续道:“陛下,臣昨夜夜观星象,发现近日紫微垣中,似有一抹暗影悄然遮蔽了主星的光芒,此乃不祥之兆啊!”
他微微皱眉,“恰逢昨日如此重要的册封大典,宫殿却突然走水,此二者绝非偶然。”
“火象异动,向来预示着国家运势恐将遭遇波折,这关乎我朝社稷安危,以及皇室的兴衰荣辱!”
权明赫在昨日左美人说出那番挑拨之语时,便已料到今日太史令定会借此生事。
此刻听着太史令的一番言论,他的眸色瞬间冷了下来。
“朕记得,册封大典的日子是太史令你亲自测算出的大吉之日,如今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朕还未找你兴师问罪,你倒是自已找上门来了。”
李大人微微一颤,却仍硬着头皮说道:“陛下,这天象变化无常,昨日的确是适宜您册立帝后的大吉之日,然而为何会出现如此异动,想必是被册立之人带来的影响。”
“民间早有传言,女子命格若与皇室相冲,便会引发诸般祸事。此次册封之后便现不祥之兆,恐怕……”
“大胆!”
权明赫眼中怒色尽显。
“你是在说朕的帝后不详?依朕看,分明是你能力不行,测算的日子有误!朕的帝后,贤良淑德,心怀天下,自入宫以来,事事以皇室和国家为重,岂是你能随意诋毁的!”
李大人吓得赶紧跪下:“陛下恕罪,陛下恕罪啊!臣所言一切,皆是出于对我朝的一片赤诚之心,为了我朝的江山社稷考虑啊!天象之变,关乎国运,臣不敢隐瞒,还望陛下明察!”
就在这时,丞相也站了出来,拱手作揖,神情严肃。
“陛下,祭祀、册封、节气等,这些大日子,向来都是极为重要的。但凡在这样的日子里发生不吉之事,都定要严肃看待,不可掉以轻心!”
“虽说臣也相信帝后娘娘品德高尚,但此等天象与走水之异,关乎国家命运,还请陛下三思,是否该彻查此事,以安民心。”
权明赫目光如炬,扫视着眼前的丞相和太史令。
彻查,这等玄乎之事,彻查后若背后真的有人作怪倒还好了,若当真只是意外,岂不是坐实帝后不祥?
他起身,背手而立,语气冰冷:“丞相、太史令,朕明白你们对社稷的担忧。但仅凭一次走水和所谓的天象变化,就无端怀疑帝后,实在荒谬!”
“朕既已册立沈氏为后,便是相信她能母仪天下,辅佐朕治理国家。你们身为朝中重臣,不思如何为朕分忧,却在这里无端揣测,扰乱人心,该当何罪!”
丞相和太史令听闻,赶忙再次跪地,诚惶诚恐。
“陛下息怒,臣等并无此意,只是忧心国事,言辞有所不当,还望陛下恕罪。但此事关乎国运,若不妥善处理,恐百姓议论纷纷,于国不利啊。”
权明赫冷哼一声:“百姓议论,皆因你们这些大臣捕风捉影,蛊惑人心!朕自会昭告天下,此乃意外之事,与帝后毫无关联。”
“你们若再敢妄言,动摇国之根本,朕绝不轻饶!”
丞相见陛下如此坚决,也不敢再劝。
太史令却额头冷汗直冒,继续道:“陛下,臣愚昧,实不该胡乱揣测,还望陛下开恩。但天象之变,确是臣亲眼所见,或许可让其他钦天监官员一同观测,以证真伪。”
权明赫怒视:“不必再言!天象之事,本就玄之又玄,岂能成为你们随意诬陷帝后的借口!朕意已决,此事就此作罢。若再有谁敢提及此事,诋毁帝后,朕定斩不赦!”
权明赫拂袖而去,留下丞相和太史令跪在原地,面面相觑。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平日里贤明的陛下,竟会如此决然。
要知道,陛下向来是个明君,无论臣子们提出何种谏言,或是何种建议,至少都会耐心倾听,虚心接纳。
曾经直言敢谏的御史大夫,当面指出陛下做得不对的地方,陛下虽面色凝重,但也并未动怒,反而认真反思,加以改正。
可今日,陛下却像是变了一个人,完全不听他们的劝告,丝毫不顾众人眼中的利弊,只一心维护帝后。
待陛下离去,丞相与太史令这才起身。
丞相面色不悦,看向御史大夫,质问道:“御史大夫此次与我等一同前来劝谏陛下,却一言不发,这是何意啊?”
御史大夫神色间透着几分深意:“当初,陛下尚未册立帝后之际,诸位皆踊跃上谏,力劝陛下早立中宫。可如今陛下做出决断,册立了帝后,丞相与太史令却跑来,言说帝后是不祥之人。”
“究竟是帝后真的不祥,还是诸位心中的帝后另有人选?”
沈渊战功赫赫,虽常年戍守在外,远离京都,但在朝中地位尊崇,权势极大。
丞相如此举动,无非是不愿屈居沈渊之下,毕竟沈渊一介武将,这让丞相心有不甘。
再者,柳昭仪在后宫把持多年,育有两位皇子,丞相早便暗自支持大皇子。
然而,如今局势陡然生变,沈毓凝被册立为帝后,如此一来,丞相之前精心谋划的一切,皆付诸东流。
丞相的脸色阴沉如墨。
他微微侧身,靠近御史大夫,刻意压低了声音。
“你倒是一副置身事外、笑看风云的姿态。帝后深得陛下宠爱,又正是青春韶华,娇艳动人得时候,背后还有根基深厚的沈家撑腰。”
他眼中闪过一丝阴鸷。
“陛下对她毫无防备之心,长此以往,你就不怕日后生出外戚干政的祸端?”
御史大夫何尝不是忧虑重重。
但......
“陛下自一统天下后,满心所思皆系于江山社稷,对儿女情长之事,向来看得并不太重。”
“即便对帝后有几分喜爱,以陛下的睿智,也绝不会让她涉足朝政。”
“况且,陛下至今都未让沈家人返回京城,还一直派遣亲信在西北严密监视着沈家。如今帝后既已嫁入皇家,帝后与沈家,终究还是有别的。”
言罢,御史大夫微微一顿,目光如炬地看向丞相,似在洞察他内心的每一丝想法。
缓缓劝道:“如今天下初定,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后宫局势更是变幻莫测,诡谲难测。丞相还是莫要过早地选边站队,不妨再多观察些时日,待局势明朗,再做定夺,方为稳妥之举。”
丞相冷哼一声,并未就此作罢:“陛下为了能让帝后册封之事顺顺当当,不落人口实,不想让百姓对帝后有所诟病,竟将柳昭仪的三皇子记在了帝后名下。”
“这等宠爱,可谓是前所未有。若帝后当真怀有什么不好的心思,等到那时,你后悔都来不及。”
在丞相心中,柳昭仪的身份才是最合心意的。
若是大皇子将来登基,凭借他与柳昭仪的暗中往来,他甚至有把握成为拿捏皇权的权臣。
到那时,一个沈家而已,便如蝼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