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怪文小说网 > 寻找古丽全文免费阅读 > 第60章 找不到的档案,随便吃的桑葚

第60章 找不到的档案,随便吃的桑葚

小房车回了一趟吐鲁番市区,带走了姜南寄存在酒店的行李。

腾空的储物格再度被填满,睡袋重新放在狭窄的过道上。姜南一边吐槽自己放着酒店大床不睡,非要自讨苦吃,一边将车开回211团场。

便民服务中心对面有个小广场,宽敞平坦,绿树合抱。那里有水,有电还有公厕,是停车露营的好选择。

她们在这里住了两天,看了葡萄田,也看了菜地和西瓜地,还开车去看了杨文庆父母和战友们开凿的红星总干渠。遗憾的是,倪女士只是想起了更多吃苦耐劳的画面,并没有关键性的线索。

这天晚上,疲倦的两人坐在小房车的凉棚下,一人手里捧着半个西瓜。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西瓜是沁凉的,脚下的砖石还留着余热,外套却已经裹在了身上。不远处有几个年轻人打篮球,不激烈,但很热闹。再远一些,是灯光浮动的安静小城。

万家灯火,是许多摄影师钟爱的题材。姜南却很不喜欢。那些或冷或暖的灯光,没有一盏是为她所留;透出灯光的窗户后面,并没有她想要的家庭。有一段时间,她甚至像畏惧黑暗一样畏惧这些灯光。

那时她十二,还是十三岁?被关在家门外不再傻傻地等。她长了脚,可以走。走在流光溢彩的街头,想象着惩罚时间结束后,父母打开家门找不到自己,也会紧张,会到处寻找。

那天姜南在街头待了很久,看着通明的灯火一点点熄灭,最后实在害怕又跑回家去。狡猾地躲在上一层的楼道里,留意着楼下的动静。只要有人呼喊名字,她就会飞扑下去。如果还要认错,她也可以认错。

她一直等了很久,始终没有听见自己的名字。最后她敲了门,回了家。来开门的是呵欠连天的父亲,只瞟了她一眼问:“知道错了?”甚至没等她例行检讨,就踢踏着拖鞋回卧室了。

没有人发现她消失过一整晚。

从那之后,姜南就心甘情愿承认了自己是孤独的。

现在她身边又多了一个孤独的老太太。和她一起坐在马扎上后仰,懒洋洋靠着车身,像别人在海滨日光浴一样,沐浴着小房车的灯光。

两个人的孤独,就不算孤独了。

“不用担心,我会陪你找古丽,一直找到为止。”或者一直找不到,也没关系。

仿佛老天听见了她邪恶的潜台词,次日便民服务中心的姑娘就打来电话:“没有查到。可能是她离开新疆的时间太早了,那时候我们这里还没有派出所。”

姑娘告诉姜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早的一批派出所成立于1971年。

在那之前,兵团虽然脱离国防部队序列,建制仍然沿袭部队传统,有自己独立的人事系统。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兵团建制被撤销,八十年代初又重新恢复,之后又伴随政策几经调整。年代太久远的人事档案,可能早已遗失。

姑娘给了她们两个建议。

团场找不到档案,还可以找上级的师部。乌鲁木齐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馆,提供个人档案查询,但是除了身份证,还必须出具本人所属单位的介绍信。

更简单的就是就回头去找上海的辖区派出所。

姜南也觉得找派出所最省事:“你住在上海哪里?其实我们可以先电话,或是网上咨询一下。”

倪女士脸色微变,过了一会儿才回答:“派出所查不到的,我试过了。”

不等姜南再追问什么,她指着路边桑树下的人影:“啊,我想起来了,我们也这样打桑葚来吃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光照充沛,这边的桑树也特别高大粗壮。眼下葡萄未熟,桑葚先挂满枝头。路边经常能看见老人孩子打桑葚吃。一个人用长杆打桑葚,两个人牵着一方布在下面兜着。桑葚落得多了,布已经染成了蓝紫色。

注意到她们在看,手拿长杆的老人朝她们笑笑,用手势招呼她们来吃。

“多少钱一斤,我们买。”姜南说。

老人哈哈大笑,朝她手里放了一把,又指着路前方说:“不要钱。想吃,自己随便。”

倪女士似乎来了兴致,真的去路边弯腰找了半天,找到一根合心意的树枝。她老当益壮,挥舞树枝,姜南只能牵起裙裾跑着去接。

熟透了的桑葚落下来,一落一个紫印。

这条花色绚丽的裙子是在吐鲁番买的,上身还不到半天,可谁在乎呢。

两个人吃得手指和嘴唇一片黑紫,正在相互嘲笑,突然接到杨文庆的电话:“老太太不是记得吃过一种紫葡萄吗?我找了个种葡萄的行家,没准能帮你们分析分析。”

按照杨文庆给的地址,小房车来到一栋居民楼下。爬上三楼刚要敲门,门自己开了。

头发花白的老人弯着腰,一手扶门,一手朝上拉鞋帮,一抬头同她们打了个照面。姜南赶紧叫了声“程老师”自我介绍。

“小杨同我讲过,能帮我肯定帮。”程老师朝她们点点头,面有难色,“现在不行,我有急事要出门一趟。”

他也不多寒暄,鞋一套上就大步朝楼下走,显然是真的急。

姜南心头微动:“程老师,你要去哪里?我们有车送你去。”

团场自成一城,却没有同周围城乡相连的公共交通,要么自己开车,要么艰难搭车。程老师一听她们有车,也不推辞,立刻报出一个地名。

那是离这里二十多公里外的一个维族村庄。

“阿里木江他们种葡萄,是根着我学的。现在说葡萄出了问题,我肯定要去看看。”在车上,程老师向他们解释。

程老师姓程名成,退休前是221团农科所的研究员。八十年代初期,221团大力发展葡萄产业时,年轻的他就负责筛选、培育各种葡萄幼苗。

“吐鲁番本地的传统葡萄很好,但是还需要新血液,才能培育出更优良,更抗风沙和盐碱的葡萄品种。我们的老师出国访问,千辛万苦带回来几十颗葡萄籽,我分到了十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