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石怕是少了点吧,他们好歹也是个王爷,不得有点排场?”朱元璋有些不忍。
“对!你在宫里天天咸菜烧鸡的,人家在封邑酒池肉林。两万石还少?足够养多少老百姓了,他们府里能有多少人?你还赐他们宅子和银两土地,就这些年俸,过什么样的日子都够了,就两万石没的商量!您要是不乐意,那还可以再降点,反正我觉得一万石也不是不行!还能给国库省下一大笔开支。”朱标的态度异常坚决。
“得了得了,两万石就两万石吧,反正他们还有土地呢,饿不死。”朱元璋也是颇为无奈,本想着能给那几个儿子谈谈条件,没想到自己家老大居然寸步不让,真不知道是谁说太子宽仁贤德,这明显也是个小朱扒皮啊。
“我还正要跟您说这土地的事呢,您划给他们土地,是不是还想着让藩王士绅们都不用交税纳粮?”
“对啊,藩王纳什么粮,都是自己家的人,至于士绅么,咱不是想拉拢读书人么,所以也不用他们纳粮。”
朱标叹了口气,他当然知道,在明朝末期,就是因为这条藩王士绅不用纳粮的政策,这帮人便占有了大片的土地,士绅们形成了小型地方武装,人多钱多。而藩王甚至连自己有多少土地都数不清了,于是朝廷的赋税便一年年地减少。
“这条政策万万不行,绝对不能通过,要不然藩王士绅就会大肆侵占农民土地,最后导致他们的地越来越多,流民越来越多,而国库却日渐空虚。”
朱元璋自信地摇了摇头。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咱可是下令禁止土地私下买卖,顶多是租和雇人当佃户,农民的土地咋可能落到这些人的手里?”
“老爹啊,你有张良计,人家有过墙梯啊!你就想想你小时候那帮地主官员的模样就知道了,人家有一万种方式对付你一个老百姓,巧取豪夺,强买强卖,就算不让明面上买卖,我只要年年都占着,那不也是我的土地?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们越来越肥,国库越来越空。而且你如果定下了这条国策,那后世之君必然会遵循,到时候积弊严重想改可就难了啊!”朱标的面容异常严肃。
“那咱要是没了,你到时候会遵循咱这些有弊端的政策么?”
朱标:“不会……”
“哈哈哈哈哈哈!”
父子二人相视一笑。
“不过爹,这个口你可别开,要不然我真要改革的时候,肯定一帮老东西跳出来骂我什么不遵祖制,这事想想就头疼,为了咱大明朝的老百姓,这政策要不得!”
“那就统一都正常收税?”朱元璋问道。
“不!”朱标邪魅一笑。
“士绅正常收税,藩王再加一成,省得他们到时候靠着自己的地位盘剥百姓。”
朱元璋叹了口气,“你这大哥当的,知道的以为你们是兄弟,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们是仇人呢,处处针对你这帮兄弟。”
“当然是仇人了,你要是能看到以后的事情,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了。再说了,我那帮弟弟哪有个种地的料,拿到土地也是雇人或者租出去,加一成也没太大影响。这不还省着他们干坏事了,给您老人家省了多少心呐!”
朱元璋颇为无语,“得得得,你说啥是啥,反正今天也是咱求的你。”
“哎,咱爹休要这么说,孩儿也是为了咱大明江山着想嘛!只不过您老人家要是不听我的,我到时候继位还得自己去改制度,麻烦得很,所以您老人家就心疼心疼您大儿子吧。”朱标一双真挚的大眼睛紧紧盯着老朱。
“行啦,咱都听你的,还有什么主意尽管说吧,咱爷俩今天就定一定。”朱元璋很明显也受不了朱标的撒娇攻击。
“嘿嘿,咱当务之急嘛,说白了就是几点,一就是要征讨大元残部,这个我就帮不上什么忙了,交给您那帮大将就行了。二嘛就是要保证税收和土地,制定制度,这方面您鼓励开荒,鼓励迁徙取得的成绩还不错,就是税收这方面可以改革一下,您觉得,把税款摊在地里怎么样,一年收一次,然后丁税折合成钱,有了钱我们就可以雇人动工了,也不用强迫老百姓服徭役。”
朱元璋摸了摸下巴,陷入思考。
“设想确实不错,也简洁了不少,不过咱现在国家没稳定,还不太适宜这么大刀阔斧的改革,等过几年有了一定再这么搞吧。”
朱元璋这话说的也没错,改革需要一定经济实力和基础,最起码现在的大明还比较稚嫩,而且还有大元残部虎视眈眈,实在不适宜大力改革。
“那就先听您的,不过咱现在可是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要先去处理。”朱标扬起了头颅。
“啥事?”
“爹你先从国库给我拿点钱,不要太多,一百万两就够了。”朱标露出了人畜无害的微笑。
“多少?你再说一遍?多少钱?”朱元璋震惊的眼睛好似铜铃。
“一百万两啊,不多吧,我觉得国库应该能拿出来吧……”
“好你个臭小子,让咱给你弟弟们两万石年俸,你自己倒是狮子大开口,要个一百万两白银,说说吧,要这么多钱干啥!”一百万两银子相当于国库一年存银的三分之一了,朱元璋哪怕再支持他,也得问个明白。
“爹哈,您想,咱大明现在最缺的是什么东西?肯定是钱呐!有钱您老人家才能讨伐大元朝残余,有钱您才能养得起兵,养得起这帮藩王。要不然,哪里要是闹个饥荒旱灾的,您老人家连赈灾的钱都拿不出来。”
朱元璋点点头,“是这么个理儿,不过你既然都知道,还管你老子要这么多钱?”
“你看那国库里的银子放着也是放着,您先让我先用着,我拿去做点买卖,到时候不仅连本带利还给国库,每年我还能再给国库添上一大笔进账,您看,这是不是很划算!”朱标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
“那要是赔了呢?”朱元璋一针见血。
“嘿嘿,赔了就当我创业失败,到时候给你打工还债,一年监国顶二十万两,咋样。”
“少来!咱不同意,咱倒不是觉得你一定赔,可就是这做买卖,当商人,他哪是什么正道啊,这帮商人都是投机倒把的东西,只会压榨老百姓,要不然咱也不能一直不支持经商。”朱元璋的态度颇为坚决,之前被奸商坑害过的经历深深刻在了骨子里,所以导致他对商人这个职业就充满了抵触。
“那这样您看成不成,我也不管你要多了,五十万两,算我借的。一年时间,我连本带利还一百万两。而且向您保证都是干净钱,不存在压榨百姓,不法经营的事情。如果我办到了,您就不能再打压商人了,要开放支持百姓经商。”
朱元璋眉头一皱,“你怎么就铁了心要经商?这经商到底有什么好的?老百姓老老实实种地不是挺好的吗?”
“这就是您只看到了经商的弊端却没看到经商的好处。商人运送货物,进行买卖,满足了各个阶层的需要,如果没有商人,南边的米又怎么到北边呢?就连那小摊贩也都算经商,经商能增加税收,所以在我看来,只要是诚信经营,正经生意,那都是提倡的。我就跟您打这个赌,如果我一年内赚回来一百万两白银,就把以后商业的事都交给我管,您看行不行?”
朱标知道朱元璋对经商的反对已经深入骨子,想要说服他只能自己亲身入局了,让他看到经商的好处,自然就不会再反对了。毕竟明朝的人口虽然有较大增长,但是税收也是出了名的低,其中比较重要的两条原因就是打压商人和实行海禁。
“成啊!那咱就跟你打这个赌。一年时间,要做正经的生意,如果你能赚回来一百万两,咱就听你的。不过咱只能给你二十万两。”朱元璋歪嘴一笑。
“五十万两!”
“二十万两!”
“三十万两!”
“就二十万两,多一个子都没有!”
顷刻间,父子之间的角色再度调换。
“行吧,二十万就二十万,不过您得给我写个圣旨,要不然我去国库拿钱人家也不能给我啊,再给我写个允许船只出海的条子,这不过分吧。”朱标咬紧了牙答应了下来。
“都依你!不过你要是一年内挣不回来一百万两,那你可就得听咱的了。”
朱元璋大笑着离开,他自然是在刁难朱标。在他看来,短短一年时间怎么可能用二十万两本钱赚到一百万两,不要说朱标了,这事儿就算范蠡在世也怕是办不到!只要这臭小子碰了壁,自然就放弃那些奇奇怪怪的念头了。而这成本也不高,二十万两虽然颇为肉疼,但是他朱元璋还是承担得起的。
“这老朱,确实无耻啊……”朱标忍不住吐槽,这下他的创业资金严重不足,时间又紧迫,好像已经陷入了一个必输之局。
“但是这还难不倒小爷,赚钱什么最重要,是思维!而且我还有当代范蠡相助。”
朱标趴在桌案上,奋笔疾书,不多时便写好了一封信件。
“李三思!快把这信送到周庄沈万三家!十万火急,一天都别耽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