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第90章 宰辅之材

尽管那些企图行刺的明教家伙已经丧命,甚至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他们的身份归属。

但在老朱眼里,证据根本不重要,这种阴谋诡计他见得太多了。

搞乱秩序,让朝廷信誉扫地,然后乘隙串联,寻找时机发难。

红巾军起义时,大量怀才不遇的读书人投身其中,大多因元朝政府的无所作为而失望。

朱元璋绝不会让大明重蹈元朝的覆辙。

“你为何非要执着于三十五岁这条线,那些年长的读书人又该如何安排?”

朱元璋紧盯着朱寿,没有合理解释,他绝不会点头同意。

一旁的朱标也是目光灼灼,一切还得看朱寿如何说服他们。

“爷爷,您知道我第二敬佩您的地方是什么吗?”

朱寿反过来问。

第一自然是赶走侵略者,复兴华夏。

那么第二呢?

老朱哪能猜到他心里想什么,只好摇摇头。

“是您兴办的社学。”朱寿说。

“爷爷明白教育百姓,社学是最好的善举,但请学者去民间教学,他们心里难免抵触。

在他们看来,去偏远乡村教学无异于流放边疆。

很快,社学因此难以维系,反而被地方豪强控制。”

“寿儿的意思,是让这些落第书生去社学教书?”朱标似乎明白了。

“对极了!”朱寿望向朱标,眼神中满是期待,

“对落榜考生来说,虽然他们自身达不到大儒的境界,但教人识字读书,解释政策法规并不难。”

“你刚才还说,学者不愿去社学。”朱标皱眉。

“那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好处驱动。他们想做官,就给他们机会,但条件是在社学安心教书五年。

这五年里的成绩作为考核,优秀者可填补官职空缺。

有了这样的晋升希望,自然会有人愿意去社学。

同时,社学也需要改革,十五岁以下的孩童,应送入社学学习。

社学中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直接成为秀才,无需考试。

社学的老师应享受官员待遇,免除劳役,由国家发薪,并严格监督他们是否贪腐或尸位素餐。”

朱元璋眉头舒展,改革社学并不复杂,因为之前的政策本就源于元朝旧制。

设身处地想想,如果他自己是个屡试不中的老秀才,再等三年不算什么,但如果有个机会五年后就能补官,他也会心动。与其赌博似地等待下一次科考,不如踏实教书五年也是个不错的出路。

这样可以缓解读书人的不满,毕竟十年苦读都熬过来了,再加五年又何妨?

见老朱已有心动之意,朱寿趁热打铁。

“社学一旦兴盛,民间舆论就被大明掌握,以后明教、白莲教乃至佛教想渗透民间就更难了。”

“况且,社学普及,对百姓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爷爷的名声会更加响亮,每所学校都要挂爷爷的画像。将来千秋万代,全天下的人都会记住爷爷的英名。”

这话一出,老朱果然被打动了,先前的不快早已抛诸脑后,他只听见“千秋万代”几个字。

老朱并非贪慕虚名之人,他是个实干家,即使恶名昭彰,也要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他常被后人批评的一点是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对贫困百姓的限制反而更多。

对百姓有利的政策不是没有,但不多。

朱寿想借此机会,用这番功绩给历史留下一个正面的老朱形象。

“只是九年,时间会不会太长了?”

“不长,从六岁启蒙到十五岁,这九年里,社学不收学费,贫困家庭的孩子还能得到资助。”

朱寿解释道。

教育嘛,要么就搞九年,六年能学到什么?何况在那个时代,很多时间因各种原因无法上课。

特别是北方,天黑得早,冬季长,农忙时间长,算来算去,能用来学习的时间所剩无几。

要知道,百姓哪有闲暇,忙起来时,孩子也得下地帮忙。

但对下一代的重视深植人心,给孩子学习的机会,很多家长都会全力支持。

朱标摸着胡须,意味深长地望着朱寿:“如果我没猜错,此举也能帮助移民安家。”

朱寿点头,道理简单,这些年长书生若愿去社学教书,很可能带动一批人迁移。

这还只是最基本的好处。

“既然你们都认为可行,那就尽快商讨出具体方案来。”

老朱望着子孙,欣慰地笑了。

“对了,去西安府的事暂时推后,等沿途清理完明教残余再出发。”朱元璋又补了一句。

朱标闻言略显沉吟,片刻后拱手道:“儿臣遵命。”

朱寿则无所谓,早晚去都一样,反正现在除了批改试卷也没别的事可做。

“解缙跟你几天了,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朱元璋问。

“天资聪颖,有宰相之才,但天才往往傲气,情商一般。”

朱寿简评道。

解缙毕竟是明成祖朱棣时期的内阁首辅,才能自然不低。

“是啊,那小子刚当官就给我上了份万言书,接着又是《太平十策》,我就觉着你俩性子像,肯定聊得来。”

朱元璋说着也笑了,他自然不会跟解缙怄气,解缙这小子虽不知好歹,放在朱寿身边也好。

“我觉得解缙的天赋不仅限于评论朝政,更在于他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我想让解缙领头,编纂一套囊括所有古代典籍的书籍。”

朱寿说道。

“这恐怕得耗时多年吧。”朱标皱眉。

“嗯,但为统一教材,这本书必不可少。”

朱寿很认真地说,这些都是消除教育资源不均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