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怪文小说网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三百九十六章 分类的区别

第三百九十六章 分类的区别

对事物的分类,各家有各家的办法。但大不了,是从类别和性质来分的。从类别分,主要是将表现形式归类。从性质分,主要是指它对人的作用来区别。

    儒家思想中,《大学》一章,讲格物致知。那么,格物的格,就有区别的意思,也有分类的意思。将事物归纳起来分别归类,就得到相对普遍性的知识。知识的获得是归纳的,知识的运用是演绎的。

    我也曾经怀疑过,古人这种粗糙的认识方法,是否得到的知道不够精确,不够科学。但在观察当今科学发展的方式后,也有所理解。

    比如,当代科学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那么,数学的规定性,虽然抽象上是精确的,但在实践中却是不太精确的。比如,1+1=2,那么,世界上有完全一样的两个1吗?实践中是没有的,那么,这个模式也只是个模拟,谈不上精确。

    何况,在社会科学中,最牢靠的办法是统计学,计算出事物出现的概率,让大概率事件成为规律,小概率事件忽略不计,但小概率事件,概率再小,毕竟也出现过,我们不能当它不存在。这也是一种模糊办法,所谓科学的精确性,在自然界中,也是不好确定的。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首先遇到的,是一个重大的认识问题,就是“四大”。按佛教的说法,所有物质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所构成。他们把物质称为“色法”。

    原来有人读经典,说到其中有一句话叫“舍利子,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我记得,韩国好像有个三级片,也叫空即是色,我也看过,其实就是普通的三级片而已,并没什么哲学的含义。

    许多人理解错了,说佛法讲空,但也讲色。这些人把这个“色”理解为好色,理解为男女的色情。其实,佛家所说的色,是一切看得见甚至看不见的物质世界。原话理解我不精确,大概的意思是,物质世界的基本性质是空的,空的性质可以通过这个物质世界的变化表现出来。

    回到永嘉大师的诗歌上来。放“四大”,这四大代表着一切物质世界。佛教把物质世界分为四种要素,而我所学的周易和传统文化,其分类结果是金木水火土五行。这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分法了。

    小时候上学,遇到一个问题的两个答案,总是想问,究竟哪个答案才是正确的呢?如果这个正确,另一个必然错误。后来才知道,世界根本就是一个多选题,很少有单项选择的机会。

    认识角度不同,得出结论不同。盲人摸象,谁错了呢?在他所摸的部分,都算对。但是,又都错了,因为没能看清事物的全貌。

    小时候看电影,人物一出来,就想猜,这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后来接触社会,才知道,根本没什么纯粹的好人还是坏人,大多数人是好坏都有成分。况且,还有好人办坏事的,坏人也有可能办好事。

    世界是复杂的,各自立场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所以,网上的杠精,十有八九,是因为与别人立场和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意见。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根本就错了。

    世上哪有那么多是非,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评价一个人,有的人从好看还是不好看这个角度来评价,有的是从善良还是丑恶来评价,有的从有本事还是没本事来评价,有的是从有钱还是没钱来评价。都在自己立场说出结论,所以辩论就无法进行。

    胁尊者告诫我们,不要与愚蠢的人辩论,诚哉是言。

    佛法用四大开归类世界,是从性质上说的。易经的五行是从现象上说的。

    金,代表坚硬。木代表生长。水代表流动。火代表上焰升腾。而地,代表藏养孕育。这是从世界运动的方式来说的,也就是表现形式。更多的是,展现运动中,受力的方式与反应。

    而四大,却更多地表现为性质描述。地大,本质为坚硬性,有保持作用。水大,本质为湿性,有摄集作用。火大,本质为暖性,有成熟作用。风大,本质为动性,有生长作用。通过对作用来分类,以体现性质,这是佛法的一个特点。

    这里,就出现了匹配问题。比如五行中,也有地、水、火,三者虽然名字相同,但意义还是有区别的。更重要的是,五行中有金木,而四大中有风。连名称都不同,如何理解呢?

    佛法中的地大,有坚硬的性质,那么,与五行中的金的属性相类。而风大有生长的性质,大概又与木相类似。

    总之,各种分法,决定了一个知识体系的构建。基本名字和概念,决定了学术体系的话语。所以,名实之争,却是学术争论的永恒话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诗中所写“放四大”,也就是在思想意识上,放弃对物质世界的追逐。放下即佛法,这个事,在布袋和尚的传说中,已经提及。

    当然,弘学的解释中,还提醒了我,另一个角度。比如任何一个事物中,都有四大的成分。比如一个人,发毛爪齿为地大。唾涕、津液为水大。体温燥热为火大,这点跟中医的五行理解相似。气息运动为风大。

    永嘉大师这句话是告诫我们,我这个身体只不过是由四大组合而成的,与其它生命没什么两样。根本没有一个独特的我的存在。所以,要放下。

    放下,并不是假装它不存在。而是说,它没有固定的性质,没有与世界不同的区别。那么,你就不要抱住它不放。如果说不执着于我,不执着于法。那是一种什么状态?

    诸行无常,关于这一句的解释,可以写出一千万字。因为它是佛教最初的四个基本观念之一。我目前,只能理解到,所有东西都没有固定的性质这个程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这么牛的人,都有少得为足的心态,我又何必非要全部理解,自找苦吃呢?

    往下看。“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所谓绝对真理,是直指人心的,大概是这个意思吧。禅宗总说自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说那些大量讲经说法,有点寻枝摘叶的偏颇。

    寻枝摘叶,说得好听一点,是盲人摸像,得不出正确结论。说得更进一步,入海算沙,尽管你的结论是对的,又怎么样?大海不是通过数沙这种劳而无功的方法,推算出来的。

    直接看,不就完了。

    他所说的“我不能”,不是说他做不到。而是说他根本不屑于这么做。因为,太傻。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这一句,我是不懂的。但一个概念却引起了我的兴趣:六般神用。

    弘学解释是六种神通。此时,显示出宗教特点了,你要说佛法是自然的平和的,但这六通概念一出来,又有点神奇了。如果真有六通,那么,佛法还真是有神仙气息啊。

    所谓六通,得一一说明。如果说一个人,通过修行,能够达到这种程度,那就已经是神仙了。有人讲笑话,用中国造字的办法来分析“佛”这个字,一个人字旁,一个弗字。弗的意思是非的意思,那么结合起来,佛的意思是:非人。

    有人说,这个非人,含义有两种。第一,非人,是佛法的方法,就是无人,无我的意思。这一点,前面已经读过,有那么点合理。第二,非人,就不是人。为什么?都已经成神仙了,还是人吗?

    神境通,有人也叫如意通、神足通。意思是随心所欲,随意到任何空间显现自身。这种能力是不可想象的,不管多远,你只要叫观音菩萨,她就立即来到你身边。如果用中国传统的说法,跑得最快的人是曹操,因为说曹操曹操就到。

    这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中国历史上有大量这种幻想和传说。在中国的四大名著里,就有两个代表人物。比如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水浒里的神行太保戴宗,因神行甲的存在,可以日行千里夜行八百,跟千里马差不多。但是戴宗是借助工具,而孙大圣,是自身能力。

    人们对快速到达的能力如此之企盼,以至于大量的技术进步,都为交通快速化,奉献了一代又一代聪明人。从千里马的养育到汽车火车和飞机,以至于到现在的火箭飞船,无不是对神行的梦想。

    仅得这一个神通,就超越了所有的人类。我想,想到达就立即到达的本事,就得超越光速了吧。但物质世界中,速度越接近光速,其质量就越接近于无穷大。要超越光速,除非它不是物质。当然,佛教中,说要成佛,必须抛弃我抛弃法,也就是说,佛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根本没有质量,所以才那么快的吧。

    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世间一切种种形色。这是不是将世间众生,一切现象,都如同现场直播一样,随时传到你的眼前?

    极度扩张自己的视野,这也是人类的基本梦想。比如西游记中,二郎神,眉心中有第三只眼,就号称天眼,能够及时辨别一切妖怪鬼神及幻象。而孙大圣也有这个本事。也许,吴承恩是饱读佛教经典的,他知道天眼这个事情的说法,所以才创作出如此生动的形象的。

    既然是人类共同的梦想,所以人类就追求这个境界。今天的电视直播,今天的网络图像,就有点天眼通的功能了。但是,佛教的天眼通,还包括众生苦乐,世间形相,那个范围就太大了,类似于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我想起,过去阴神婆走阴神,可以看见亡者现状并且代替亡者灵魂发声,算不算天眼通的范畴呢?

    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忧喜苦乐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这个理想,也是亘古就有。老子说,天籁之音人间难闻,说大音希声。如果有了天耳通,恐怕不是问题吧。

    今天的收音机,电话等,也算是天耳通的一种功能吧。但是,我们大概只能听到有限的频段,比如超声波,蝙蝠听得到,我们人类就听不到。

    何况,动物的语言,我们不懂,更何况地道、天道的世界,他们说的什么话,我们更不可能懂了。当然,前提是,得有这种世界的存在。

    他心通,这是心理学家的事。如果能够看穿人心,当然就具备了在社会中无往不胜的能力了。

    宿命通,能知自生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预知过去现在和未来,即使一个算命高手,到了了解所有人命运的程度,也还达不到宿命通这个本事。

    何况,以我的算命经历来看,根本无法知道现在世界上人的命运,更何况过去未来两世。

    我记得书店老板跟我说过,一个悟道的大师,当知三世因果。也算是宿命通的一种吧。知道过去未来,是人类知识界最终极的梦想,但在佛教这里,仅是六通之一里,最普通的功能。

    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漏尽通,断尽三界思惑,不受三界生死。也就是说,思想上根本没有迷惑了,完全了解世界的真相。根本没有生死了,完全存在于任何时间和空间。这种与天地宇宙共同存在的智慧,不是道是什么?

    《黄帝内经》上讲,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是上古真人的境界。那应该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层次了吧。但是天地日月有毁灭的一天,而这种佛教的境界,却永远没有中止的时候,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永恒存在,比道家所追求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所谓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但我只能体会目前的肉眼,第二层次的天眼,也只能靠猜测。后面的几个眼,如何想象,根本不可能。

    所以,这五眼,只能自己达到那个程度才知道。靠猜测,不仅难,几乎是不可能的。

    五力,是达到解脱的力量。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目前,我连信仰的力量都没有,还在犹豫徘徊中,所以,后面的力就算不上了。

    按妍子的状态,我觉得,信力,她是有了。因为她敢于抛弃那样美好的生活,敢于舍弃与我的婚姻。但精进力,估计也有一些,毕竟,她始终坚持打坐念佛。念力,她还没有到,这里的念力是指修四念处以获正念,而她持佛号,从效果看,目前,还没得力。后面的定力、慧力等,那个境界,她估计连边都没摸着。

    对此,我产生了巨大的悲悯。妍子以如此巨大的牺牲,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却仍然在修行的初级台阶上,努力攀爬,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她太辛苦了。如此坚定执着的人,菩萨为什么不帮帮她?如果没人帮,我是不是有能力,走在她的前面,拉她一把?妍子,我想帮你,但我不知道,我行不行。

    水中捉月争拈得。水中捞月的故事好理解,也就是说,那真相,不是从想象中来,想象只是水中的月亮。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清神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这是形容修行者孤独的状态。因为是追求绝学的人,肯定是孤独的。其实,西方有言,孤独者要么是可耻的,要么是高尚的。在此,因其过于高尚,所以曲高各寡,所以独行独步,只有遇到知音“达者”,才有可能同游。

    弘学引用了庞居士一个问题。这里想起了过去南怀瑾先生所说的庞居士的故事。这个庞居士,是在家修行的成功者。他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一子一女,耕读修行。

    他们一家都很有成就。有一年的一天,庞居士修行已经快圆满了,他算好时辰,要在某日某时坐化圆寂,离开这个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为了安排好后事,他给自己的女儿说了,让女儿在门外为他守护。

    她女儿其实此时也已经悟道成就了,也想抢在父亲前面进入极乐。于是时辰快到了,她骗父亲出门看什么,庞居士一出门,发现上当了。等他回到屋里佛学,看到,女儿已经在此时坐化了。这种决定生死,来去自由的境界,简直骇人听闻。

    随即庞居士也坐化圆寂。而有人看到时情景,赶快跑到田地里,庞居士的儿子还在锄地。别人告诉他,你父亲和妹妹已经去世了。他儿子早料到有这一天,早也算到这个时辰。于是大笑几声,双手柱着锄头,头搁在手背上,当时就站在那里故去了。

    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故事,一家三人,居然在同一天同一时辰,在健康而有准备的情况,瞬间圆寂。

    而庞居士的夫人,也是有成就的人。她收拾好三人的遗体,把后事办完,自己提着一个包,找了个尼庵,出家了。

    这一家四人成就的故事,是中国居士界最大的榜样。这种家庭,以圆寂的方式昭示圆满,是宗教史上的奇迹。

    当年,庞居士问过祖师:“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师回答:“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这是一个著名的禅宗公案,用语言和逻辑的方式,解释不了。当然,我也不知道这是说的什么。反正,意思是不能回答的。

    调古清神风自高,这是高风亮洁的意思。貌悴骨刚人不顾。这是指修佛法的人,虽然面容憔悴,但关键在气质。而且,不会理会那些不屑一顾的人。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我估计,这段话是对当时的世人说的。毕竟是唐朝,那是一个繁华的世界,那是一个丰富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鲜衣怒马、五陵少年,是奔放和外向的。人们通常追求物质的丰富和色彩的艳丽,会耻笑那衣衫烂褛的人。

    唐朝还是一个以胖为美的时代,杨贵妃就有肥猪的雅号,但却三千宠爱在一身。吃素,甚至吃野草树根的苦行僧,往往受人白眼和笑话。

    这一段话是说给这些普通人听的。道不贫,道是无价珍,是告诫大家,从物质和外在的东西中解脱出来,要看中内心的道。

    过去的苦行僧,确实给人一种破落的印象。比如原始佛教的僧团有四依住:第一,粪扫衣。这东西就讨嫌,从垃圾堆时捡来的东西穿在身上,不管你自己是否习惯,反正别人看起来,就有点不太舒服。

    第二是乞食。那衣是粪扫衣,那钵就是用来乞讨饮食的。衣钵传人,传给你什么了?传给你乞丐的家伙?

    想想就难受,一个衣衫破烂的家伙,在我家门口要饭,不给吧,说不尊重出家人。给吧,确实会让人吃不下饭的。

    第三是树下坐。出家人没有家,树下,石洞都是他的家。最严格的头陀行,还严禁要求“头陀不三宿空桑”。就连树下坐,也不要总在一棵树下坐,免得你坐连续三天,会对这棵树产生感情。

    第四是陈弃药。如果修行时,生病了,就用别人不用的或者倒掉的药渣子来治病,病好了,就再不用了。不积蓄新的药物,更不能积蓄金钱。

    当然以上是严格要求的原始佛教制度,与当时古印度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相适应。那时,普通低种性的人民,过的生活不太好。而作为拯救者出现的出家人,必须比他们过得还差,才可以算是普度众生。